然而,从今年3月份标准正式对外发布到6月实施,关于它的争论似乎从未止息。尤其是其中《生乳安全标准》一项,不少乳品业内人士指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是“历史的倒退”。更有媒体公然指出,这份标准让“中国原奶质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一时间,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也让不少老百姓开始担心,自己今后喝的牛奶,质量会不会下降;菌落标准提高,会不会带
6月起,中国乳业“新国标”正式实施,其包括66项涉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卫生部对这些标准做的重新修订,意义之重大可想而知。
然而,从今年3月份标准正式对外发布到6月实施,关于它的争论似乎从未止息。尤其是其中《生乳安全标准》一项,不少乳品业内人士指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是“历史的倒退”。更有媒体公然指出,这份标准让“中国原奶质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一时间,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也让不少老百姓开始担心,自己今后喝的牛奶,质量会不会下降;菌落标准提高,会不会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猛然一想,老百姓的担心似乎有些道理,可“新国标”为何要这样制定?为了解答这样一些问题,《生命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乳业资深及权威专家。
6月30日,记者找到了新出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生乳”一项的规定,对比旧版GB19301—2003《鲜乳卫生标准》,确实发现,“理化指标”中的“蛋白质含量”和“微生物限量”中的“菌落总数”两项,是其中差别最大的地方。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教授、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胜利和记者说,目前国内100头以上成规模的奶牛养殖只占23%左右,据2007年中国奶协的统计,20头以下的散户养殖占到60%以上。有人指出,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地区,许多散户养殖的奶源,蛋白质含量连2.8%都难以达到。据报道,主持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曾对媒体表示,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菌落数放宽的原因,是为了“兼顾行业现实,保障散户奶农的利益”。如果将标准定高,整个行业会因此增加巨额设备添置和检测成本。
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南庆贤教授直接对记者表达了他对新标准的不满:“这个标准就是迁就了落后,保护了落后。”“我刚从宁夏回来”,南庆贤说,那边有些原奶生产的菌落含量已达到了每毫升400万。“如果标准太低,只能让奶农更放松。”他认为,原奶质量下降,必然会影响到乳制品的质量。这种考虑到国情、奶农利益的做法,他个人并不同意。“这会让我国和国际上差距更大,外国人对我们的奶产品更有看法。全世界现在除了非常落后的国家,其他对原料奶的标准和要求都很高。只有优质的原料奶才能做出优质的乳制品来。”据南庆贤了解,一些业内人士对新标准也比较反对。
与南庆贤意见不同的,是中国奶业资深专家,现为中国奶业协会顾问的王怀宝。他认为,自己的看法更加立足于实际。“目前新闻媒体报道中有些过激的言论,对于中国奶业发展、提高老百姓奶制品的饮用量,并没什么好处。”他认为,这次新国标只会对行业发展有影响,不会对老百姓喝的牛奶质量产生太大影响。新国标出台后,对于生鲜奶的标准,表面上看低了,其实就是高了。因为过去虽然要求蛋白质含量2.95%,但我们并没做到严格执行。新标准中的2.8%只是最基本的,也就是合格不合格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还会制定细则,高于2.8%的,再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按质论价。
不过,媒体上对“新国标”的争论还是引起了一些老百姓的恐慌。有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人都反对为了迁就奶农利益,牺牲了牛奶的营养和国人的健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兴民认为,“新国标”中生乳蛋白质标准降低,并不会给我们的饮用奶和营养摄入带来太大的问题,因为与原来的标准相比,每100克里蛋白质含量只减少了0.15克。按中国营养学会的标准,成人一天应摄入60—70克动物蛋白。“新国标”里要求,每100克牛奶里含2.8克蛋白质,每天喝500毫升,也就是一斤牛奶,也能摄入14克蛋白质,再加上平时肉类等蛋白的摄入,已经足够了。
“不过,微生物标准不应该再降低了。”李兴民说,原奶中的菌落含量和老百姓的健康有着更大的关系。细菌含量高了,首先是储藏、运输中可能会产生毒素,这种毒素比细菌更耐热,牛奶加工中,即使高温杀菌也不能将其完全杀死。其次是菌落多会产生酶,分解牛奶中的物质,造成牛奶的味道、口感下降,破坏营养价值,比如出现苦味、沉淀不均匀等。第三,牛奶杀菌是有一定效率的,如果原奶中的菌落多了,成品奶中的残留菌也会变多。第四,只有更苛刻的条件才能杀死较多的细菌,比如提高杀菌温度和延长杀菌时间,但这同时也会破坏牛奶营养。
不管是在美国、英国,还是新西兰这样的产奶大国,记者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它们的牛奶并不像国内一些牛奶那么浓稠,质感稀薄,却有着浓浓的“奶味”。在新西兰,记者在超市中随便买了一瓶全脂普通牛奶,包装上标明:蛋白质含量3.2克/100毫升,脂肪含量3.3克/100毫升。而加钙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5.8克/100毫升,低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也在3.7克/100毫升。南庆贤和记者说,这种牛奶质量上的差异,和奶牛的饲养技术有很大关系,所以光把标准降低是不够的,我们应在提高技术上做更多的引导与规范,才能让中国老百姓喝上和国外一样优质的牛奶。
李胜利认为,中国牛奶的质量还有待提升。牛奶质量和许多因素相关,首先是饲料。我国奶牛饲养多用较低营养价值的玉米秸秆,纤维含量高而蛋白质含量低,高蛋白含量的苜蓿等优质饲料用得还不够;其次是在奶牛品种的选择上,比较注重产奶量,对乳蛋白率的重视不够;第三,季节对奶牛产奶有一定影响,夏天牛的饮水量大,饲料吃得少,牛奶的营养含量也会比冬天有所下降。
据记者了解,目前美国和欧盟的牛奶菌落标准都是每毫升10万,这个数量以下的,才是优质牛奶。国外有些奶牛专家甚至主张,牛奶菌落数超过1万/毫升,就应追查原因。李兴民和记者说,美国、欧盟的菌落标准,我们并非完全达不到,现在有些公司制作的奶已经能达到每毫升10万以下,但散养户则很难。“因此,我们要推崇现代化养殖方式,散养不该是主要的养殖方式。”他说,国外的个体养殖比例非常低,而在我国,则比例比较高,这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还也许会出现兑水、掺假等安全问题。
李胜利也认为,从长远来看,适度的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能提高饲料质量、采用严格的机械化挤奶方式,让中国消费者喝上更有营养、更安全的奶。不过,他指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改变。从现实来看,中国奶牛的产业化养殖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规模化和标准化饲养需要较大的投入,不可能一天发展起来。作为一个不发达国家,不管是中国的奶牛养殖水平还是牛奶质量,都在艰难中一步步提高和发展,我们要从国情出发,给予它一定的时间和理解。
“我觉得目前的标准只是短暂性的,跟着时间的推移,大概不出两三年,会对现有的标准做修订。”李胜利说,国家标准只是基本的准入标准,公司能够参考它建立更高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收奶。加工时也能够直接进行调整,等级高的奶做巴氏奶或酸奶,等级低的做奶粉。目前农业部等正在进行奶农培训,帮他们改善饲养管理上的水准,提高原奶的安全性,消费者完全没必要为此而担心或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