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不用自己算保质期具体到几号了!”最近,市场监管总局发文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明确标注保质期到期日,受到网友的好评。许多人表示非常需要这个“新功能”。 现代快报记者探访几家线下超市发现,有的乳制品已经在瓶口上喷绘了到期时间。何时生产、何时上市、何时到期,一目了然。 10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鼓励企业标注乳制品食用期限的公告》。 《公告》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标签应当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为方便消费者识别乳制品的食用期限,避免食物浪费,市场监管总局鼓励食品生产公司制作的需冷藏保存的巴氏杀菌乳、发酵乳,在标明生产日期的基础上,明确标注保质期到期日,如“保质期至××××年××月××日”“请于××××年××月××日前食(饮)用”等。文字说明内容可以印制在包装标签的醒目位置,具体日期可以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清晰喷码或打印在包装的醒目位置。标注内容的文字、符号、数字等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的规定。 其中提到的“需冷藏保存的巴氏杀菌乳、发酵乳”,就是我们平时喝得最多的鲜奶和酸奶,它们通常要2-6℃冷藏保存,保质期也相对较短。有的是5天,有的是7天,长的也不过15天左右。 可以注意到,《公告》中的措辞使用的是“鼓励企业”标注到期日期,记者就此也咨询了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公告》并非强制执行的政策。 《公告》发布后引发网友热议。“太好了,每次要先找保质期,再找生产日期,然后还要自己算。”“是的,有些还故意写得又小又隐蔽,颜色浅,到处找,还要自己推算。”“希望公司能够尽快推进……” 11月2日,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新街口一家便利店探访发现,店里正在销售的4款产品类型标识为“巴氏杀菌乳”的冷藏鲜奶,都是在瓶口喷绘了生产日期,在侧面或背面的瓶身标签上标注保质期,为12天或15天,与营养成分表、生产企业等信息在一处。店里还有一些冷藏的发酵乳在销售,记者数了数,一共有8款不一样的品牌生产的酸奶,都只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且都分布在外包装上的两个位置。像卡士品牌的“餐后一小时”酸奶,瓶身上喷绘了生产日期,但要将瓶子转个圈,才能看到保质期是25天。 “鲜奶保质期短一点,5天、7天的这种算起来还方便点,我可以用一个星期、半个月的时间点来记。像卡士这个酸奶,保质期25天,时间长,也不是整一个月,还得脑筋拐个弯。”顾客李女士向记者吐槽。 “有时候买个联排的4盒装酸奶,当天没有马上吃完,放冰箱里非常容易就忘记了。”王先生说,有的酸奶只写保质期20多天,总让他觉得还有很久才到期,放进冰箱很容易忘记,下次想起来喝时,发现已经过期了。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BHG、苏果等大型超市,发现卫岗、光明等品牌,已经在一些冷藏鲜奶、酸奶的包装上标注了到期时间。比如卫岗的一款巴氏杀菌乳,开口处喷绘了生产日期为2021年10月31日,紧挨着的就是上市日期2021年11月1日至6日。“这个蛮好的,一目了然。像它这个保质期7天,以前我自己算的时候还会犹豫一下,7天是到6号为止还是7号,它直接就告诉了我是6号。”消费者刘女士说道。 对此,卫岗乳业质量管理部部长谢娟向记者介绍,一两年前卫岗就慢慢的开始在“屋顶产品”上喷绘到期时间了,而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等相关规定,原本的标注方式,即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的方式,也是符合标准要求的,现在一些企业也是在自主地响应市场监管总局的鼓励公告。而《公告》中提到的巴氏杀菌乳、发酵乳,这些短保期产品,标注到期时间会更方便消费者辨别。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经济专家组组长、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公告中提到的是“需冷藏保存的巴氏杀菌乳、发酵乳”,包括低温巴氏奶、低温酸奶,以及酸奶谷物类产品。低温巴氏奶的保质期在3天到7天左右,一些超巴氏杀菌奶、发酵乳的保质期会更长一些。“消费者购买的时候更加安心了,也避免有的产品还没到保质期就卖不出去了。”宋亮表示,鼓励乳制品企业明确标注到期日,让我们消费者能够清醒地了解奶制品的安全食用时间。 此外,不少消费者注意到,品牌鲜牛奶的包装上开始标注生产日期和上市日期。宋亮解释说,这一方面显示物流体系和生产流通体系的衔接更紧密了,从生产到上市其实很快,把它标出来的目的是让我们消费者更清楚了解这一点。他补充说:“不过,消费的人在计算保质期时,还是以生产日期为准。” 宋亮表示,对于乳制品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开始,未来如何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最好能够降低原辅料的浪费,更好地节约粮食、节约世界资源,还需要客观公正、可落地的一系列规范文件的指导。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这个公告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消费者的知情权,让经营者的告知义务更详细具体。同时,江苏省消保委建议,消费的人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状态,防止造成健康问题。此外,提醒众多购买的人,假如发现商家出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要求惩罚性赔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